价格与基本面均受挑战,站在十字路口的以太坊

2025-03-11 币安交易所

作者|Jiawei@IOSG

前言

▲来源:JonCharbonneau

dba联合创始人JonCharbonneau在去年年末发表了一篇名为《Etherum’sNorthStar》的文章,指出以太坊缺乏明确的“北极星”目标。Jon在早前的推文也指出,连以太坊内部也无法就其核心产品达成一致。

本轮周期以来,社区关于ETH价格表现不佳的讨论也不绝于耳。综合来说,ETH价格不仅是市场情绪的反映,更是以太坊能否统一社区愿景、平衡去中心化与性能、巩固其作为智能合约平台龙头地位的关键因素。

受上述文章启发,本文将讨论笔者认为以太坊出现的一些问题。

ETHprice-Itdoesmeansomething

在本轮周期我们看到ETH/BTC汇率创多年新低,SOL/ETH持续新高,成为以太坊被社区诟病的主要因素。

EF的技术极客们对社区不满ETH价格的行为是反感的,认为他们是一帮短期投机份子。诚然,协议设计不应该以价格为导向,但过度回避价格讨论也是一种糟糕的表现。本节讨论ETH价格的重要性。

#ETH价格直接关系到EF的runway

从EF2024年报告可知,截至2024年10月,EF总资产约9.702亿美元,其中包含加密货币资产7.887亿美元(99.45%为ETH);非加密资产1.815亿美元。

若保持每年1.3亿美元的burnrate且ETH价格稳定,当前财库可维持约7.5年。ETH价格下跌将缩短实际runway,反之则延长。

1.3亿美元的burnrate是一个夸张的数字。此前,社区也批评EF人员冗余(约200人),仅35%为技术人员。Aave创始人StaniKulechov就提议将burnrate砍至3000万美元并裁员至80人。

#协议安全性

ETH价格直接影响PoS共识下的攻击成本。当然实际攻击还需考虑地理分散的验证节点和Slashing机制,但价格仍作为其中的关键因素。

以太坊采用PoS机制后,ETH价格直接影响质押者的收益。ETH价格下跌,实际收益也会缩水,可能导致质押节点退出、网络安全性下降。目前Lido的TVL大约为200亿美金,相较去年12月高点的400亿美金下跌将近50%。去年SOL/ETH交易对最高达到3倍多的涨幅,SOL质押收益还是ETH的2倍左右,这在下个周期可能驱使很多质押者从以太坊转向Solana。

#生态参与者的信心

无需多言,价格是生态参与者(开发者、用户、投资者等各类角色)用脚投票的结果。在这个周期主流舆论普遍不看好以太坊的情况下,价格表现不佳可能引发负反馈循环。

以太坊生态早期开发者、EIP-1559共同作者eric.eth也发文表示:随着Vitalik淡出,EF逐渐与社区脱节,不透明性加剧。面对Solana等对手的扩张和EF“反对竞争”的态度,他收到大量早期以太坊开发者“为何坚持留在这个生态”的疑问。

ETH的价格是一面镜子,应该得到EF的关注和重视。

去中心化是spectrum,竞争也是

不同的人、在不同的立场下,对去中心化的理解必然不同。Solana上的memecointrader并不需要一条能够抵御国家级别攻击的区块链,memecoin的筹码分布、devrun、老鼠仓地址能够在链上看到,对他们来说就足够了。

▲来源:dba

同样,竞争和非竞争也是相对关系。笔者认为以太坊面临的竞争主要如下两点。

作为价值存储资产

笔者在之前的以太坊质押报告中曾提到,ETH作为各个协议DAO金库的储备资产,CeFi和DeFi的抵押品,以及NFT交易、MEV计价、代币交易对等分别作为记账单位和交换媒介,且价值在时空间上持续存在,应作为价值存储资产。

但这仅就以太坊生态内部而言。在广义上,跳出生态来看,ETH的价值存储属性仍然大幅弱于比特币

例如,从定位上看,比特币自诞生起,人们就开始围绕“数字黄金”和“抗通胀的稀缺资产”来构建其叙事,比特币的核心功能被明确为价值存储,更容易被主流市场和大众所理解。

以太坊作为智能合约平台,其价值来源包括Gas、质押收益、在链上建设的生态应用等等。这种复杂性导致其价值存储属性被稀释,大众更倾向于将其视为“技术代币”“实用型代币”而非纯粹的价值储存工具。

从供应看,比特币总量固定为2100万枚,通过减半机制逐步降低通胀率至零。ETH的供应量在实施EIP-1559和PoS后实际通胀率可能低于比特币。但近期因为网络活动低迷,已逐渐回到通胀,并且随网络波动而不断变化。

相对比特币而言,以太坊复杂的功能与机制需要更高的认知门槛。另外,机构投资者(如MicroStrategy、特斯拉)公开持有比特币作为储备资产,也强化了其价值存储的legitimacy。

因此,目前来看ETH的价值存储属性难以与比特币进行竞争。以太坊更核心的定位是智能合约平台。

作为智能合约平台

作为智能合约平台的以太坊正在面临来自Solana、Sui等Layer1的激烈竞争。从数据面上看,尽管以太坊在稳定币发行和TVL上占据绝对优势,但日交易量、日均活跃地址数、交易笔数等关键数据上都显现出颓势。

▲来源:Artemis

从一年来的资金流动上看,Base、Solana、Sui等协议捕获了大额流入,而以太坊则流出将近80亿美金。以太坊生态的交易多集中在Base和Arbitrum上,虽然这符合以Rollup为中心的路线图的预期,但L1的活动低迷多少会影响到市场对ETH的定价。

▲来源:IOSG

平台、开发者、应用和用户之间,基本上形成以上的反馈循环机制。好的平台吸引优质的开发者,开发者打造好的应用,应用吸引用户,用户促进平台的繁荣和生长。

由于以太坊和Solana的技术开发路线不同,开发者往往需要在两个平台中选其一。因此在“智能合约平台”层面,两者是一定处于竞争关系的。

▲来源:Solana

solanaroadmap.com网页中简洁到只有四个单词,被缩写为IBRL。但目前的Solana不仅限于高性能。除了技术上的IBRL之外,Solana的文化和注意力捕获也有着差异化的竞争点。

▲来源:mert

笔者曾经在X问“为什么不在以太坊L2上推出memecoin”,因为L2也具有低成本高吞吐量的特性。得到的回答是“文化”。概括地看用户画像,普遍认为在以太坊上的用户似乎更多的是在DeFi挖矿的“老钱”,而Solana则代表着新鲜血液和资本的快速流动和再分配。

新事物对比旧事物往往能更好地捕获注意力。笔者在这个周期聊过的很多创始人中都选择在Solana上构建消费者应用,除了技术原因之外,他们大多提到的词是“注意力”——这个周期更多的用户把目光放在Solana上面。

在这个市面上的项目琳琅满目,注意力极度稀缺的周期,创始人会想尽办法提高项目的曝光,让市场发现自己的产品。Solana上面也有更多的热钱、以及更流畅的用户体验,因为当你想让别人使用你的产品的时候,每个新增的步骤都会是摩擦力和阻碍。

当局者迷-以太坊基金会的选择

无为而治适合身处强竞争环境下的以太坊吗?

社区对Aya转任以太坊基金会主席一事呈现出分歧:批评者指出Aya在任7年期间以太坊开发进展缓慢、开发者支持不足以及代币价格疲软等问题与其管理直接相关;其倡导的“减法哲学”和去中心化治理被批评为“放任主义”,导致EF未能积极协调生态资源,与Solana基金会的高效运作形成鲜明对比。

这些评价在短时间内难以理清头绪,也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,但它们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区的不满,作为发泄情绪积压的出口。

EF’srolehasneverbeentocontrolorownalldomainsinEthereum.Instead,ourresponsibility—ouraccountability—liesinupholdingEthereum’svalues.Throughbothouractionsandournon-actions,weareaccountableforensuringthatEthereumremainsresilient,notjustasanetwork,butasabroaderecosystemofpeople,ideas,andvalues—neverreducedtoasingleorganization’sproduct.——AyaMiyaguchi

Aya在就任当天发布了文章《Anewchapterintheinfinitegarden》,表明基金会角色是“园丁”而非“控制者”,通过培育客户端多样性、研发协调、社区活动等方式来支持生态;主张适应式增长、去中心化领导,反对企业化扩张;认为以太坊需要保持作为"世界计算机"的原始愿景。

笔者认为,事物在增长周期下,谈论价值观和理想是有益的;但如果系统处于衰退阶段,无法产生增量,那么这种“高谈阔论”就会显得苍白无力,并且无法服众。

成为“世界计算机”的前提、践行和发展价值观的根本是有人在生态上build,并且愿意追随和推广这种价值观。而生态的繁荣生长是必要条件。

韩非子在《五蠹》中指出,儒家“以文乱法”的本质在于空谈仁义,忽视现实矛盾。在资源有限时,空谈仁义会导致脱离实际需求,必须依赖“法、术、势”等实际手段。孔子周游列国时,仅有卫国(经济较发达)短暂接受其理想主义;在战乱频仍的宋、陈、蔡等国,孔子的理想主义就因缺乏物质基础而被冷落。

前段时间在社区质疑EF持续抛售ETH,不采用质押等理财手段维持runway时,当日EF又抛售了一笔小额ETH。在社区不满情绪蔓延的情况下,这个举动显得比较糟糕。Vitalik表示,若基金会质押ETH,可能在有争议的硬分叉事件中被迫做出“官方选择”,违背以太坊去中心化原则。这个过于虚无缥缈的理由也显得站不住脚,无法回应社区的核心关切。

基于上文讨论,无论是从“智能合约平台”定位的各项数据面的疲软,还是作为具有“storeofvalue”货币属性的ETH价格面的低迷,以太坊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。这个时候选择坚持无为而治,不见得是明智之举。

以太坊是生态而非公司”

Vitalik在2月27日的中文AMA强调以太坊不是公司,而是生态。

我觉得以太坊是去中心化生态,不是公司,如果以太坊变成公司,我们会失去大部分以太坊的存在意义。做公司是公司的角色。——VitalikButerin

笔者很认可以太坊不应作为公司的观点,因为公司化运营就意味着一定程度上地以盈利为目的,这和以太坊一直以来的定位是冲突的。然而,非公司化运营导向的结果是,很难设立一些指标来衡量系统的工作效率,并且系统的目标是发散性的,而不是针对某个点或方向进行优化。

尴尬的是,尽管EF不认为以太坊是公司,但公众对以太坊的定价和估值仍然偏向于以公司的方式进行,参考例如活跃地址数、交易量、协议收入等指标,难以达到比特币“图腾”般的简化性。

从协议收入等一系列基本面数据来看,以太坊已经不再有强劲的momentum。例如,由于L1活动的低迷导致ETH销毁大幅减少,ETH已经结束了近两年的通缩周期,重新回到通胀,年通胀率达到0.72%。

▲来源:Dankrad

在技术开发层面,Aya在文章中写道:Insteadofcontrolling,westewardAllCoreDevcallstocreatespacefortechnicaldecisionstoemergethroughcommunitywisdom。协调而非主导,从出发点看是好的,但不免过于理想化。协调为主的方法在实际中会碰到很多问题,例如低效和高摩擦。每个人有自己的意见,而没有全局性的决策,最终会导致难以执行。

当然,本文并不阐明谁对谁错,也并非批判EF的做法,而是试图陈述笔者的观点和逻辑,指出其中利害所在。综上,笔者认为EF需要就实避虚,实事求是,发现问题、倾听社区的意见,并且有所行动。

结语

Crypto在不同周期有不同的主线。在这个以比特币ETF主流叙事和Solanamemecoin热潮主导的周期下,以太坊显然没有被市场青睐。以太坊有着很好的价值观和理想主义,但这些上层建筑需要有真实的用例和社区来支撑。

保持这个价值观不变,现阶段的以太坊可以做些什么?

加快开发进度,着重扩容、解决跨L2互操作性问题,使以太坊在技术层面足够可用。吸引长期主义开发者等等。

教育。ethereum.org的多语言支持一直做的很好。以太坊不太可能做一些政治lobbying,但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是相当有必要的。

EF需要改革,实现治理透明化和社区监督,平衡理想主义与市场需求。

作为多年的以太坊爱好者,我对现状感到惋惜,但也乐于见到Solana等挑战者冲击以太坊的地位——在Crypto中后来者挑战既定“胜者”的故事毕竟在不断重演,同样振奋人心。

HopewecanmakeEthereumgreatagain.Milady.

风险提示

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
本站为您提供币安交易所官网的注册地址、加密货币及区块链的科普文章以及行业资讯等内容.